那天下午的课表绝对被施了魔法!
我攥着相机蹲在教室后排,手心微微发汗。走廊传来木屐敲击地面的脆响,没等学生们反应过来,一抹黛青色衣角已经卷着檀香飘进教室——穿着魏晋风大袖衫的英语老师扶着云纹发簪,袖口还沾着未干的水墨,活脱脱从《历代名画记》里走出来的女先生。
"各位同学,今天我们来讲《离骚》。"她捏着英语课代表的作文本,憋笑憋得声音发颤。窗边掠过的风掀起讲台上的宣纸,我发誓看见后排男生把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悄悄换成了《山海经》。
要说这出"学科穿越剧"的缘起,还得追溯到上周教师休息室的乌龙。当捧着星巴克的Miss王撞见抱着《诗经》的李老师,两个资深coser瞬间从教案聊到妆造。我永远记得李老师眼睛突然亮起来的样子:"你说要是用英语语法解构楚辞会怎样?"
此刻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快门声证实了这个脑洞的价值。英语老师腕间的翡翠镯子随着板书叮当作响,粉笔划过黑板时,广袖在空中划出的弧线美得让人心颤。突然她转身用伦敦腔念起"路漫漫其修远兮",前排姑娘们捂着嘴憋笑的样子像极了刚偷到油的小老鼠。
这场面让我想起去年漫展上看到的貂蝉coser唱rap的反差萌。谁说教书匠不能玩跨界?当语文课遇上莎士比亚式演绎,当马面裙撞上牛津词典,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化学反应简直比打翻的调色盘还要绚烂。
夕阳斜斜地爬上砚台时,李老师突然变魔术般从袖中掏出个陶埙。埙声呜咽着漫过教室的刹那,我看见某个总在数学课上睡觉的男生,正用手机搜索着"魏晋服饰纹样考据"。
这样的课堂,这样的老师,这样的瞬间——或许教育最美的样子,就是让人忍不住想按下快门的心动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