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化妆刷最后一次扫过眼尾的泪痣时,整个摄影棚突然陷入奇妙的寂静。镜子里那个戴着血色美瞳的少女,明明顶着”坏女人”的标签,睫毛轻颤的瞬间却透着易碎的脆弱感——这就是我们耗时三个月打造的”秃崽不是坏女人”企划,一场关于角色解构的视觉实验。
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原画人设时我也犯嘀咕:烟熏妆、荆棘纹身、永远上挑的嘴角,这样的角色要怎么拍出层次感?直到那天路过排练室,撞见coser蹲在地上喂流浪猫的样子。她指尖沾着猫粮碎屑,戏服裙摆拖在雨后潮湿的水泥地上,那种反差感突然击中了我。原来所谓”坏”,不过是保护色下未愈合的伤口。
拍摄当天特意选了阴雨绵绵的傍晚。你能想象吗?当人造雨丝撞上实景的霓虹灯牌,水珠在黑色皮革手套上折射出七彩光斑的画面。我们保留了角色标志性的蛇骨项链,却在锁骨位置添了道若隐若现的疤痕。当coser仰头喝矿泉水时,那道伤痕随着吞咽动作轻轻起伏,像极了即将破茧的蝶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光影魔术。主灯藏在老式铁艺吊灯后面,把她的影子投在斑驳墙面上。明明是本该凶狠的挥刀动作,影子却扭曲成折翼的形态。这种视觉欺骗简直妙不可言!后期修图时我盯着屏幕看了足足十分钟,那些刻意保留的皮肤纹理和散落的发丝,都在诉说镜头之外的隐秘故事。
有人问为什么要给”反派角色”拍这么精致的写真。我倒觉得,正是这些被贴上标签的虚拟人物,才更需要被看见复杂的人性切面。就像coser在休息间隙突然哼起的童谣,沙哑声线里藏着谁都没想到的温柔。当最后一组片子定格在她拈着枯萎玫瑰微笑的画面时,我突然懂了——所谓坏女人,不过是看客们最肤浅的注解。
现在看着成片里那个游走在危险与纯真边缘的身影,你还会轻易定义她是”坏女人”吗?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视觉冲击,来打破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。下次拍摄,我准备尝试让角色穿着沾满泥泞的婚纱站在废墟里,你们觉得这个创意怎么样?